被遺忘的古典家具制作技藝
來源:網絡 │ 發表時間:2019-08-31 17:05:08
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,不僅僅是各種形式的文化、技藝的保存和發展,更是代代相傳中,人們對生活方方面面記憶的傳承。對于青島這座城市來說,植根在這里的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就是這座城市人文記憶的載體,也如同一條條血管,串起了青島的精神脈絡。
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(以下簡稱“非遺”)項目保護成果,由青島市委網信辦指導,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、青島市文化館、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大眾網策劃推出 “走近青島非遺,傳承民族記憶”主題報道活動,活動將聚焦青島市內省級以上非遺項目,通過項目的傳承人講述非遺故事,與網友一起觸摸青島綿延不斷的精神脈絡,提高新時代非遺文化產業的傳播力、影響力,發揮其當下作用,并加以發揚光大,進一步提升文化認同、文化自信和文化軟實力。
大眾網·海報新聞青島8月30日訊(記者 王熠 見習記者 孫秀青)“膠州作”是一種起源于山東膠州的家具制作風格。“膠州作是一種融合,取南北各家流派之長,加上本地特色,是一個綜合的產物。”“膠州作”的非遺“代表性”傳承人楊春生如是說。
據楊春生介紹,古代膠州是北方的重要港口,木料從海上運抵膠州,南方的“蘇作”、北方的“京作”等流派在此交匯,逐漸形成了“膠州作”的風格,既有北方的厚重、大氣,又有南方的精致、追求線條美。此外,“膠州作”在追求美觀的時候,非常舍得用料。記者在楊春生的工廠里看到,一個曲面的制造往往用一塊大木料打磨而成。“這種含秀于內、不追求外在的精細雕工,也是山東人樸實性格的體現,更反映了膠東地域百姓的審美追求。”
此外,“膠州作”在制作技藝上幾乎不用釘子,絕大多數家具的都是用榫卯結構完成組合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膠州作”的榫卯結構采用的是“明榫明卯”結構,即榫卯結構不采用隱藏的結構,明榫從眼中穿出來與外邊平,在外側面可明顯見到榫頭,榫頭中間還可見到木銷的痕跡,其優點是榫頭深而實,即使木材收縮,榫也不會脫落,藝術上更具有自然天成的質樸美。楊春生說:“北方的明榫明卯結構就像山東人做人做事直來直去,這樣的結構即使經歷春夏秋冬變化,互相咬合,也很結實,一如勤懇做事的人生哲學。”
為了更好地傳承,楊春生還依靠自己多年的積累辦起了九興博物館,既有元明清代的老家具,也有現代的家具。作為3A級景區的博物館也吸引了一批批游客,對“膠州作”以及周邊的文化的傳承起到了推動作用。
楊春生說,“膠州作”的工藝,榫卯結構機器不能完成,只能人工打磨,所以核心的技術既費時,又費神,“即使把工藝全部教給工人,‘膠州作’靈魂的東西一時半會也學不會。一個人沒有幾十年的練習是無法單獨完成一個產品的制作的。比如一個榫卯結構,比例、尺寸都標注好了,但不同人做出來就是不一樣,最后的結果也會差很多。短時間只能學個皮毛,必須跟長久地細致觀察、用心的體會,才能達到‘運用之妙,存乎一心’的境界。”他還說,以后收徒也只收真正愛好這個家具制作的學生,只有悟出真東西,技藝才能傳承下去。